真相 EP13:宇宙合作社—那些混亂沉重的,才是最貼近靈性的轉化時刻
- ibesmermer
- Sep 9
- 7 min read
Updated: Sep 15

很榮幸邀請到十位會工作又會生活的靈性工作者,包括占卜師、魔法師、靈性諮商師、調香師、身兼茶餐廳與書店老闆的靈氣教師、占星師、水晶療癒師、性/愛教練、色彩解讀暨阿卡西紀錄導師等。
本期受訪者陣容有 JJ. 靈性諮商、u_u island 悠悠島、曉薇 Hsiaowei、伊涅茲秘語、貓尿小酒館、宇宙合作社、果子光點、0.18sec scent studio、澤誼的人參青紅燈、愛必。
本文為「宇宙合作社」TT應本企劃《真相不只有一個!》EP13之邀請所撰寫。 TT是我見過少數低調、敏感細膩又精準的靈性工作者,身為反映者的她在學習日本弓道後,多了份沉穩踏實和通透感。指定題目一:請問對你來說,靈性是什麼?具體來說,靈性如何融入你的生活?
靈性不是一種狀態,是一種選擇;
靈性是一種從「出世又入世」的過程
如果你問我什麼是「靈性」,我可能不會想到光明、愛、療癒,這些詞聽起來太乾淨了,好像必須先穩定、通透、溫柔,才能說自己「走在靈性的路上」。對我來說,靈性更像是一種不斷回頭看見自己的方式——不是回頭看過去,而是看自己當下怎麼選擇活著。
是當滑手機滑得很煩、不想回訊息時,還願意問自己:現在的狀態,是真正的我嗎?
是在家翻白眼、覺得家人講話又踩到自己地雷時,沒有立刻爆炸,而是某個瞬間聽見內在那聲:我是不是又把舊劇本拿出來演了?
是月底沒錢了,還是買了自己也不一定篤定原因的東西,然後不是在罪惡感或懊惱中,而是問自己:我為什麼在這個情緒裡消費?真正想滿足的是什麼?
我認為靈性是一種動態,不是某種安定、正向或高頻的樣貌,它只是一種日常裡的選擇;一種願意回頭看自己正在怎麼活著的意識,當在感到最混亂、最不想面對世界的時候,反而是我最貼近「靈性」的時候。
靈性不是在生活中添加了什麼,而是一種滲透。我在清晨醒來選擇不立刻滑手機、在創作時感覺自己的呼吸、在面對自己失衡的時候不閃躲....這些時刻沒有儀式、沒有工具,只有意識本身,那份意識提醒自己:我可以選擇對齊、也可以選擇逃避;看見選擇的那一刻,本身就是靈性。
靈性工作是否使用牌卡、水晶、是否上過許多系統課、有沒有待在療癒圈內,完全不是重點。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在任何工作的過程中,持續與自己內在對話。是不是發自真心做、有沒有誠實地面對慾望、疲憊與盲點?這些比使用什麼療癒工具更加關鍵。
我在學弓道的時候,深刻感受到一種「靈性的身體記憶」:當站上場,拉弓、瞄準時,每一個呼吸與意念都要非常精準。今天心裡亂不亂、有沒有帶著情緒進場,箭被送出去的方向會誠實地告訴自己答案(沒錯,在和弓裡,我們手指並不會「扣」弦,因此不是射箭、放箭,事實上弦什麼時候要把箭「送」出去取決於我們感覺不感覺得到身體姿勢到位了,然後弦就會自動從手指間隙裡飛出去)。那讓我體會到,靈性並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概念,而是願不願意全然投入在此時此刻的那個選擇。
不是穿棉質服裝、曬太陽、去靈性營的那種形象(我也曾穿過、參加過),是持續問自己為什麼做?是否真心選擇?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,是願意真實地活著的人。
至於我自己的話,我並非永遠都很靈性。我很懶、很拖延、會逃避,有時候身心靈圈的種種也會感到失望甚至冷感。但我始終不願放棄那條與內在連結的線,就像一根時而鬆弛、時而緊繃的弦;就算有時候是懶惰的、不堪的、甚至很想逃避的——但也正因為有這些時刻,我才相信靈性並不排斥人性。
我也不會天天早上冥想、晚上靜心,它也存在於我們怎麼面對慾望、怎麼處理生活的獎勵與消耗機制。有時候是,我把一件完全跟靈性無關的小事,做得很快樂。
最近身心靈圈很流行討論「廉價的多巴胺」——像是追劇、滑手機、吃甜食、打遊戲等等。很多人會說那些是逃避、是讓大腦上癮的短暫刺激。但我就是那個每天下班一進房間就打開 PS5 打到半夜的人。
那是我一天最期待的事,甚至讓我每天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,居然從「好糟喔,又要上班了」變成「趕快上班、如果早點完成工作,我就能早點打電動了!」,不可思議的魔法!
這樣的動力不只沒有讓我墮落,反而重新訓練了我對生活的態度。我很清楚自己喜歡這件事,也明確地「選擇」了這份快樂。就算打到半夜兩點我也不後悔,因為就算沒玩,我以前也常常拖拖拉拉混到兩點。
所以這真的只是「廉價的多巴胺」嗎?我不覺得。
重點不是你做了什麼,而是你為什麼做、你有沒有在裡面、有沒有誠實。
你是為了麻痺還是為了讓自己回來?是想逃,還是想活?
靈性不是戒掉所有欲望,而是讓你擁有選擇欲望的能力。

指定題目二:承上題,請問你是否體驗過認為自己很「不靈性」的時刻,如果有,那時發生了什麼事?以及你如何看待或轉化這樣的狀態?
那些「不靈性」的時刻,才是真正的靈性功課
我不太會主動自稱自己的服務是「靈性工作」,因為太容易讓人以為我活得很光、很穩定、很懂宇宙(不過為了讓人理解,我還是會對外說這是靈性工作或療癒服務啦)。
我常常早上還在幫客人寫能量報告,下午就在為了房租焦慮;剛剛還在靜心,下一秒就被一通訊息搞到爆炸;一邊在賣礦石講能量,一邊為了庫存積壓、收入不穩失眠到天亮。便利商店一個 70 元的便當,我都會站在那邊猶豫很久,最後還是挑了 20 元的飯糰,只因為今天只能花這麼多。
我經歷過一段極其「不靈性」的時期。那不是我對信仰失望,而是對「人」失望。當你投入很多愛與誠意在一個領域,卻被誤解、指責,甚至捲入不屬於自己的爭議(他人投射)時,那種感覺很難用文字形容;我非常想逃。覺得自己這幾年努力都白費了也不是沒想過要關帳號、不做了,直接消失。
那段時間我對這種矛盾感到羞愧,覺得「我這樣還有資格說自己是靈性工作者嗎?」懷疑自己所有的信念。不想再說愛、不想再談頻率、不想再販售任何跟療癒有關的商品。我覺得我什麼都不是,只剩下一個空殼。
學弓道的時候,老師說:「每一箭,都是一次心念的印記。」
你不只是拉弓,而是整個人——身體和意念——合在當下去完成一件事。一心閃神、呼吸沒對上、心念一亂、身體沒到位,箭飛去的方向就會歪掉,毫不留情。那時我很清楚,只要我那天有什麼東西卡著,哪怕只是朋友的一句話、一點金錢焦慮、一件沒處理完的情緒,那天的箭一定不會飛得好。
弓道教我的是:一件事情全心全意地做完,就是靈性。就算只是打電話、回一封訊息、煮一碗麵、把礦石排好、打一場遊戲、花一筆錢,也都一樣。形式不是重點,是「是不是在裡面」。
很多事情我沒有解決,也不是說我現在很豐盛或多穩定。但我知道,那些混亂又瑣碎的日子,本身就藏著靈性的提醒。
我「不靈性」,但我沒有放棄對靈性的渴望,我不是什麼開悟的人,甚至覺得很多時候我根本還在地面掙扎。
我慢慢學會了一件事——「靈性」不是光明磊落的樣子,就算摔進泥裡,還願意在泥裡慢慢爬的那股意志。那不是正能量、也不是高頻,而是一種很沉很沉的真實感,我開始慢慢看見:「原來這些失敗與羞愧感,不是讓我變得更遠離靈性,而是把我逼向更真實的內在。」
不急著轉化、也不急著療癒自己,讓自己慢慢泡在那種「什麼都不是」的狀態裡,等它自己鬆動。我只做一件事:誠實地活著。只是去買一個20元的茶葉蛋、只是剪掉手上那條已經不再有感覺的手串,這些微小但真實的選擇,都慢慢讓我走回自己。
我更謙卑地面對自己,也更溫柔地看待別人。現在的我,不急著證明自己有多靈性,但我知道我願意一直走在那條路上——無論走得快或慢,無論路上有沒有人看見。
很多人都會以為「自己這樣就不靈性了」,其實那些最混亂的時候,往往藏著最深的轉化種子。當正感覺不夠靈性或自己不夠好時,是一段舊有模式的瓦解。
真正的靈性,不是逃避現實,是在現實中找到新的位置、新的自己。
當然啦,我現在也還是常常超混亂、很不穩定、很"凡人",但我不急著在回到某種理想的狀態了,學會與這些狀態共處、感覺並尊重每一個經歷的過程。
在每個混亂的路口,都不要急著離開,因為那裡可能就是與靈性真正相遇的地方。
「真相不只有一個!」:在這個身心靈議題逐漸被重視且百家爭鳴的新時代,眾說紛紜,讓人霧裡看花。時花認為,只有立場與觀點,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,只要在生活中得以實踐並受用的就是「真理」。既然宇宙容納得下各種真相,我們就邀請業界的專家一起來貢獻生命經驗與洞見,期望藉此企劃分享、交流帶來啟發。




Comments